[1楼] 说是一日游,其实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车上窝着,真正看风景,参观故居的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回程,杏林高架桥到集美学村站,硬是耗了一个多小时。后面,到学村站,看前面排成长龙进岛的车一动不动,大家都下车,住岛内的搭地铁回去。不知车上的司机后面熬到几点到家。 大芹山 厦门到到大芹山,进入平和,一路就开始不停地爬山了,等快到山脚下时,车子爬不动了,“突突突”地喘个不停。一车人下来,走,山路真是陡。 到登山口,台阶山道斜辅在前面,但不敢直接开爬,装登山杖,热身,膝关节祼关节喷药,套护膝等这些都弄好,抬头台阶上已看不到大伙。但也不急着赶上,一则跟大家并不熟,一则就一条台阶山道,不必担心走叉了。不急不慢地爬着,拐过山道,仍没有看到,隐隐会听到他们的说话声。天气很好,感觉完全没有预报里说的36度,太阳白花花花地照着,风呼呼地吹着,有风车的山坡上满坡芦苇翻滚涌动,映着阳光,一坡银光闪亮。继续往上,拐弯处,有哗啦啦的流水声,疑惑这地势怎么可能有溪流,往芦苇深处望去,是风穿过密密匝匝芦苇丛发出的声响。 边爬边看风景,没有高大乔木遮挡视野,漫山遍野灌木杂草,山道两边有大片杜鹃花黑绿,枝叶下吊挂着干枯的花芯;向上,石砌山道象是通往天国仙界的天梯,尽头触着天上的云朵;向下,群山绵延,近处水泥路、黄土路如一根根弯曲细绳在山间蜿蜒盘绕,山坡田地沟壑水塘颜色深一块浅一块,是天上云朵投下的影子。风呼呼地吹,没有人,站在台阶上静静地看影子慢慢地移动,等到跟前又像烟雾一般散开,一丝丝一缕缕。 快到山顶时,望到同车的大伙,台阶上,他们或站或坐,合影,互相拍照,快乐的喊声叫声随风飘荡。 远远的有数个山民驮着编织袋下来,在道边坐下。近前,他们带着笑意的脸一脸黑红汗湿。他们是采笋的,疑惑山上并无竹丛?他们指着远处说要走很远才有。接着又说,去壳十五元一斤。往上走,又有山民拎着红塑料袋低头在道边寻找,问过,知道是找一种治喉咙的草药。草药根茎红色、细瘦,叶片米粒大小。认得后,也跟着找。山民说天气热了,你们这时候来只有这台阶看,清明前来有杜鹃花看。我说一时有一时的风景,山上的茅草也好看,今天36度并不觉得热。山民说,海拨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这里1500米。有点惊讶。山民不像观念里山民,更像是山村里民办老师。 终于到山顶,转着身子看,四面八方,所有的山都在视线下。远处,有几个像笔架那样起伏明显的山峰,不知叫什么山,别的山更不知什么名。同车的大家围着“闽南第一峰”大石头爬上爬下单独照,合照,喊声笑声不停。大石头下面有三角形界碑,上面刻着:九峰,国强,崎岭,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大石头后面细铁杆的信号塔,塔上叶片随风转圈。山上多石头,石头间灌木杂草丛生。有块石头特别,扁平,架空,如单人床大小,用石头撞击会发出厚钢板碰撞的声音,想着,要是有懂音乐的,可能会敲出什么曲子来,看纪录片,时光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编钟,就能奏出《东方红》乐曲来。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生,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有那么多出名的头衔,全世界应该有好多个他的故居。去之前,网上搜,漳州天宝有,鼓浪屿漳州路有,台北阳明山有,……。年轻时也读过他的书《风声鹤戾》《京华烟云》《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现在只记着书名,内容可能跟别的书混了。 大芹山下来,农家乐简单午餐后,大巴拉着一车的人去坂仔镇宝兰村。下车,比山上热多了,大太阳下,走了一小段,听人说:到了。有些不相信,工地边一排旧彩纲板半围着一个院子。抬头看院子的简陃门框上面粘着“林语堂故居”的牌子才确信是。听旁边人讲,边上的工地是正在建的林语堂故居。院墙外,草坪上立着大人小孩八尊雕像,应该是林语堂的父母兄弟姐妹一大家子。 进到院子,绿树浓阴,一地树籽。想着,这些树籽注定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如世间那么多人,成名成家者寥落星辰。故居不大,呈同字型。正门门口挂着块长牌子,上面写着:林语堂故居。踩着台阶上去,屋内摆着方桌,圈椅,墙上挂着相框这应是他家的客厅。有木质楼梯,爬上,楼上没有内墙,屋内摆设一目了然,老式大床,箱子,柜子,梳妆台,墙上两个小窗子,跟挂着相框。下来,两边的房子,一边是间教室,摆着年代久远的长条凳长板桌,桌面光亮满是刀痕刻印。一间什么也没放。看墙上介绍,林语堂有兄弟姐妹八个,父亲是乡村牧师,母亲是穷苦人家的女儿。这么小屋子,不知怎么塞的下这么多的孩子。这里,更准确地说他的出生地,他在这里长到十岁就到厦门教会学校读书。走出去,世界就大了,以后,上海、北京、重庆、美国、德国、新加坡、香港、台湾……读书,工作他去的地方多着去。 故居的隔壁是幢两层楼,正门楼顶上的牌子写着“林语堂文学馆”,进去,里面陈列的橱柜,柜里的书、墙上的画,照片看去陈旧,都很有年头了。这里会看到他的女儿林太乙还别的作家写他的书。 参观完出来,过马路,有条河,河中绿茵茵的,草多水少。有水车缓缓转动,颇有村野气息,以前水车是灌溉用的,现在水车是应景用的。 | |
发表于∶2021/5/24 0:00:17
直接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