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 曾经的许庄石兜 许庄,石兜水库,坂头水库,琔琳院之前都有来过。 石兜水库,自己也不记得来过几次,水库大坝恢宏壮观,人在堤坝上就只小小的一点,不及“石兜水库”四个字的一笔一划。定琳院,疫情的第一年头的春天来过,是从白虎岩徒步过去的,走到时,已腿软脚酸,饥肠漉漉,门没开,坐在院外的石凳上,只觉得这里天高皇帝远,远离俗世,同行的男生包里还有红糖馒头,说要拿去放生池喂鱼。大家都说还是先喂我们吧。许庄来过两次,第一次,十年前,是经过的,车上下来,稍微瞥了下就走,只记得,许多空屋子,门窗拆走,留下空洞洞的窗与门,果园树下有成排废弃的烧烤炉灶,石头水泥桌凳。游人很多,有的还是从南安那边过来的。第二次,就前两年,仅剩路边一幢房子,房前有鸡,但没有看到人,大太阳下,整个“村子”静悄悄的,推倒的房子石头砖块上爬满了拉拉秧,风掀着拉拉秧毛绒黑绿的叶子。 曾经的许庄是什么样的?网上搜,几乎没有看到一张村庄的照片,但从零散的文字段落中知道曾经的许庄是热闹的,人口多时达两千多人,那会有集市,赶墟日,长泰林墩、洪岩那边的山民,商贩,挑着担儿,赶着骡驴翻过岩仔尾,温底山古道到许庄,以物易物,烟草茶叶药材……山货换成厦门的咸盐鱼虾……海产。 许庄人不姓许,姓刘姓卢,网上看,许庄原名古庄,一九六八年文革时不知何故更名为许庄。不可移动文物摩崖石刻“奉宪示禁”是一份两百多年前的法律判决书,里面就有提到刘姓。明末许庄(那时应叫古庄)康卢两姓向叶姓购买山林土地的地契,因年代久远毁损,及至乾隆年间,两姓为地界闹纠纷,官司历诉十年未果,后经宪差(当时的官名吧)召集地保、乡老、族长实地丈量勘测山林土地,靠哪个姓坟地近的就分给哪个姓,并立界石,写明尺寸范围刻于石上。想去,世外桃源很美,没有官府没有阶级,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但遇到这事儿,是美不起来,最后还得有官府出面了断。 宋代朱熹曾为同安主薄,到过石兜,说石兜“五佰年粮仓,伍佰年水仓”。不知是后人杜撰,还是理学家思想家的预言,如果预言,那太准了。滑着鼠标,很惊讶发现,集美曾经还有个石兜乡!这不要说外地人不知,就是集美本地的人怕是知道的人也不多。原来的石兜乡下辖着十来个村,许庄便是其中的一个村。一九五八年水库建设,石兜乡成了石兜水库,村民搬迁到后溪新村,其后,水库扩容,又经历了二零零六年,二零一七年的搬迁,直到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庄就像不曾有过村落人家的山林野地。追根溯源,石兜最初为石姓人家聚居地,网上看“石”是姓氏,“兜”就是闽南语“家”的意思。现在的定琳院,就是唐代进士、内阁中书司勋员外郎石琚隐居地。 水域浩瀚,群山映衬的石兜水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曾经家在许庄,石兜的老人,是否有一天坐在孙子骑的摩托车上来到水库,站在堤坝上,对着库区宽广的水面,凭借着山峰,沟壑,巨石……做参照,估摸出自家所在水下位置时眼前掠过:贴着红对联的石头屋,房檐下竹竿晾晒的衣服,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门前,年轻媳妇抱着孩子向小路张望,他下地回来,正走在小路上……。 许多年后,琔琳院,石兜水库还会在,而许庄只做为一个地名存在,就像今天许多人知道石兜水库,而不知,千百年前就有石姓人家在此聚居,繁衍生息,一代一代。 从地图上看,许庄在厦门的西北偏北的位置,像中国地形,西高东低,接近源头的苎溪由高而低,过石兜水库坂头水库,到后溪镇与灌口来的后溪汇合流入杏林湾,流向大海。 ![]() 摩崖石刻“奉宪示禁”(图片来自网络) ![]() 许庄老屋(图片来自网络) ![]() | |
发表于∶2022/5/28 2:06:15
直接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