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 就现阶段而言,甚至未来五十年内,高考无疑是最简便、清晰的选材方式。无论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还是民国时期各种形式的考试,到今天的高考、考研、国考本质上一脉相承,只不过考试题目类型、选材类型有所差异罢了。 解放后,上山下乡以及一系列不可描述的运动,从根本上打乱了整个国家、社会选材机制,直接导致整个国家人才严重断层,科学发展严重倒退,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到了1977年,邓公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高考制度。可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况,特定的人才层次基础上,当时的高考题目在今天看来连娱乐考卷都不算,很多试卷难度最多也就是今天初中水平。就是这样的条件层次基础上,培养了一大批今天两院院士,培养了今天老一辈文教科学中坚力量。 从1977年到1996年,整整30年,全国高考制度与高考形式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内容、难度上有所微调,而且大概率每年难度有所加大,但是由于整体素质逐年提高,每年的分数还是相对稳定。在1996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241万人,录取人数包括专科、高职的情况下也不到100万人,整体录取率为40%。 也在这三十年,可以说是中国高考录取、志愿填报非常不合理三十年。先填报志愿再考试,这就导致一大批优秀人才由于志愿问题被刷下来。入学渠道类型更是五花八门,给了很多权贵很大的操作空间,自费生、半自费生、委培生、定向生、公费提前批、公费……各种腐败内幕滋生。 具体哪一年也忘了,大概也是在1996年,当年的北大校长朱开轩提出“教育产业化”这一惊天言论,没想到后来竟然被实施落地,并延续到今天。在任何国家,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一旦把教育当做产业,也就意味着教育就成了一门生意,从此学费飙升、大学扩招……在1996年,当年大学入学率有些省份基本为30%左右,到1999年全面扩招之后入学率整体提高了一半以上,学费也由原来整体上1500/年的基础上暴增到3000元/年以上。 随着高校扩招,必然带来整体上招生质量不断下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演变成平民化通识教育,而不是专才教育、精才教育!毕业生什么都懂一点,什么又都不精。很多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意从事二产、科研一线,想从事二产又干不动,除了高学历,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教育与产业脱钩,与实际情况脱钩”的现象。现在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毕业生哪怕转行还无业可就…… 其实高层也早就看到这些问题,也能预测到部分未来的问题,只是由于当时特有的历史情况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在当时,由于国家经济虽然有了很大进步,处于入世贸组织初期,知道入世之后需要大量人才,但是又不明确哪类人才是亟需人才,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做各种实验。这也为后来各种新高考模式、培养人才模式的试行奠定基础。 从2001年文理综开始改革,跌跌撞撞二十多年取得很多显著成效。考后再填报志愿,至少让考生更加清晰自己的定位,课纲改革,尤其是数学课纲改革更好与高校课程衔接……可是还是没能从根本上区分通识与专才。 简单说,通才毕业后适合从工,专才毕业后从研。可是在混沌的教育体制下,很容易把某些在某方面极具天分的人才由于某些课程短板而被刷下来。或许有些人会说,能上清北的不是天才吗?可以毫不客气回答:能上清北的已经不是天才了,而是在努力之下的全才!可是全才又比天才少很多,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如何精准选拔人才,是我们未来永恒的主题,避免几十年的高校扩招,毫无逻辑的培养人才造成今天一个严重的伪命题:人才严重过剩! 高学历无用人才确实是严重过剩,能干活的,能推动社会前行的人才很少,能拉动社会前行的人才少之又少。这几十年来,中国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自然学术期刊发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很少,培养出来的诺贝尔获得者为零!带领中国全面进入5g时代的华为科学家也是俄罗斯人…… 2016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到今天中美全面对抗,全面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原来各种可以通过正常贸易、正常资源互换就能得到资源、技术的大门已经被焊死。高精尖人才严重短缺问题暴露无遗。一直以来,由于市场主导,中国各行各业主要解决的是1-100的问题,但是对于投资大、见效慢、风险大的0-1解决问题上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关键学科、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不可避免被卡脖子。因此这几年各知名高校强势推行“强基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作为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工具更是重中之重,各理工科高校已经出现向数学单科一面倒迹象。部分c9联盟理工科大学甚至推出数学高考成绩145以上直接上的官宣。 今年的高考新一卷试卷题型、难度已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整个国家教育改革、选材方向。根据各方反馈信息表明:很多考生语文笑着出来,数学则是哭着出来。难道出题的人他们不知道大部分学生考后会有什么反应?当然知道,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数学作为科学鼻祖,就应当有远远超过其它学科权重占比。如果难度很低的卷子,在150分的卷大家都能拿到140左右,就很难筛选出高智商、高逻辑能力的学生,只有加大难度就可以迅速筛选出1%的天才,甚至百万分之一的大神,这些人才就是未来国家重点培养、储备人才,也只有这些人才能拉着世界向前走。 新一卷以外的自主命题、新二卷、甲种卷,坦白讲具有福利与照顾性质。国家也不敢期望从这些地区选拔出多少优秀顶尖人才,只要解决区域高等教育平衡,解决未来普通就业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选拔出小部分推动世界向前走的,就已经赚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里面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无非就三点:权利自主下的福利、中西部考生整体智商不如东部地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新一卷只具有单纯的科学取才功能,其它卷子更具有政治功能、稳定社会功能。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三五十年内,由于人文教育基础依然存在巨大差异、生活水平较大差异、先天性智商差异,未来国家科学巨匠大概率多数人才还是来自东部地区(自明朝以来就出现南北榜。北方考不过南方,西部考不过东部已是既定事实)。 作为新一卷的福建考生必定面临着很卷的问题,不过还好一点就是福建整体录取率相对较高。在一个省内封闭录取环境下不与其它省份争名额,福建考生还是具有较大优势,只不过由于福建高等教育还是相对中庸情,好学校不多,普通二本、一本还是占大多数,因此在分数保证情况下,想就读好点学校还是要出省,特别是北方地区。当然学校只是一个因素,地理因素、营商环境、继续深造及其它人才上升通道等各方面还要做综合考虑。 至于考生以后该如何挑选专业,也没有多大秘诀,看国家、政府的风向标就对了。这几年的贸易战、被强行脱钩导致我们很多方面被掐得很难受。哪一方面被卡得紧的,哪一方面对应专业的人才就是急缺人才,哪怕与之相对应专业有强关联的,未来十年内必将是热门专业、高薪职业。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清楚:所有的冷热门之间都会随着时间与经济环境、地缘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更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强基计划为王,以理论推导理论的研究型为导向选拔尖端人才,在成熟理论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选拔中高级大规模操作人才……未来,基础学科权重占比将会越来越高。如果哪一天高考录取中,数学权重比占到50%以上一点也不会觉得奇怪!因为有太多的急需要解决!啥时候文理平衡,那可能我们这个民族的自然科学已经站在世界之巅。 如果说文化学科是润滑剂,那么自然学科一定是发动机,在我们各种润滑剂过多,而优质发动机不足的情况下,造好发动机无疑是首要任务。未来高考无论怎么改革,选材目标一定是重理抑文、农医并举,把培养尖端科学家的任务提前到高考选拔阶段,未来的考生面对的不仅仅是高考,不仅仅是后续就业问题,更是一场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赛。 2024.06.09 于福建石狮市花度酒店 | |
发表于∶2024/6/21 16:43:17
直接回复楼主